“喚醒”河湖沉睡的生命 ——《淺水型河湖底泥洗脫生境改善技術規程》專家咨詢會在京召開
2025-04-17 來自: 安徽雷克環境科技有限公司 瀏覽次數:20
4月17日,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在北京組織召開《淺水型河湖底泥洗脫生境改善技術規程》專家咨詢會。中國科學院院士王焰新、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清華大學教授劉會娟、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夏星輝、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秦伯強、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姚芝茂、安徽省城建設計研究總院環境總工李堃等水科學與技術領域專家充分肯定底泥洗脫是修復水體生境、促進生態恢復的先鋒措施,建議通過標準加快推廣應用,為建設美麗中國作出更大貢獻。
底泥洗脫技術是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余增亮,結合水體內源污染的成因及釋放特征,提出的一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理念與技術。其基本原理是通過物理擾動在洗脫倉內產生湍流,湍流剪切力分散沉積層表面的顆粒物,沿重力方向形成粒度梯度分布,粗顆粒物重力沉降原位覆蓋,細顆粒物通過泵吸轉移出水,經絮凝沉淀固液分離,清水回流河湖,絮凝污染物轉移上岸干化應用。目前,底泥洗脫技術已在全國14個省(直轄市)開展工程化應用,底泥洗脫后水體透明度顯著提高,原生沉水植物恢復性生長。其中,北京涼水河底泥洗脫暨生態恢復項目榮獲2020年度水利部“大禹科技獎”。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焰新
該技術發明人之一馮慧云研究員介紹,河湖沉積物有機質占比通常只有5~10%,重污染水體可超過20%。地球物理化學過程產生的底泥懸浮組分主要為有機質、顆粒態營養鹽和無機微粒,其物理特征為63微米以下細微顆粒,夏季厭氧上泛,導致水體混濁,甚至誘發藻華和水體黑臭現象。底泥洗脫技術通過“淘洗”方式,有效去除底泥中的懸浮組分,形成以無機大顆粒為主要成分的覆蓋層,構建穩定的泥水界面,有效提高水體透明度,滿足沉水植物生長對光照和基質條件的需求,“喚醒”沉睡的生命,逐步增強水生態系統自凈能力和復原力。
黃山奇墅湖底泥洗脫機運行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夏祖義在致辭中指出,團體標準是國家標準體系政府類標準和市場類標準二元體系中的一元,是國家標準體系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法律地位上與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平等,在國家標準體系中擁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組織相關單位開展《淺水型河湖底泥洗脫生境改善技術規程》團體標準研制工作,將適用技術轉化為團體標準,并向行業推廣應用,填補了相關領域標準空白,充分體現了團體標準的創新作用。下一步,學會將動員和組織跨學科專家進行深入研究,發掘更多的水生態修復技術和應用案例,積極推動團體標準發布后的實施推廣,為建設美麗中國做出應有貢獻。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夏祖義
會議期間,與會專家實地考察了雷克環境北京涼水河底泥洗脫工程現場,對涼水河從典型黑臭河道華麗轉變為碧波蕩漾、水草搖曳、魚翔淺底、水鳥飛鳴的生態景觀深感震撼。專家們紛紛表示,底泥洗脫技術有效重啟水生態系統的自組織功能,實現以太陽能為驅動力的生態完整性恢復,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
北京涼水河治理前后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PL64mU5aOe8LVG6Ik4hEXQ